首页 | 文章中心 | 图片中心 | 留言板 | 同学录 |  |  | 教师博客 | 各教研组网站 | 
您现在的位置: 邵武一中 >> 各教研组网站 >> 地理 >> 教研论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推荐]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字体:
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吴雪芬    教研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3

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邵武一 中   吴雪芬  354000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而有意义的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因此,地理教学从根本上讲,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呢?我的做法是: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诱发思维动机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对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疲劳。”可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是极为重要。

   (一)注重导语,创造层面丰富的学习环境

    导语是一堂课的起点,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奋剂。在上新课前我常用趣引法、设疑法、演示法、多媒体CAI等引入新课,创设与课堂内容相一致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比如,在讲《长江》一课时,我在CAI课件的片头,加入学生熟悉的歌曲——《长江之歌》。当学生听到悠扬的音乐,看到美妙的画面时,心情格外的激动注意力也特别集中,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于的意识。

   (二)设疑问难,架设思维的桥梁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善问”是教师激发和深化学生思维,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质疑能否激思,关键在于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是否有趣、巧妙且富有启发性,做到高而可攀,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有利于知识的联系与迁移。就地理课而言,每一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而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是一节课最精彩、最重要的环节。为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重点和难点创设出导向正确,难度适宜的若干“疑和难”,为开启学生的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在高中《地理气温日变化》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阅读《气温日变化图 》,并提出来: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出现在何时?什么时候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气温最高值为什么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时和地面辐射最强时?三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认识地面储存热量对地面温度的影响,及大气吸热的特点等。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一日之中的最高气温为何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的原理。这样环环紧扣,逐层深入的设计,把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地面温度、大气辐射、大气温度四者的关系及热量的盈亏原理分析得既透彻,又便于学生掌握。实践证明:设计合理、科学的“疑和难”,看似很小,却能启发学生从小中见大,从无疑中生疑、知疑,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讨论,各抒已见。促使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发展,给思维以最丰富的启迪。

    二、巧用比较法,发展学生的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

    乌申斯基说:“‘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近、相反或同类概念、原理、问题等知识进行对比,从中归纳共性,发现规律,找出个性,揭示差异,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求同,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事物或现象中寻找其共同的本质的规律的思维过程;求异,则是引导学生关注或揭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本质差异的思维过程。例如,在世界《降水类型》的教学中,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三种类型的降水,虽然形式、强度和成因有所不同,但通过比较发现:它们都是由暖湿的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在水滴所致。这样通过比较,使学生既加深了对降水形成条件的理解,又分清了各类降水的差异,培培养了学生求同求异的思维方法,极大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水平。

    三、运用纲要信号图表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纲要信号图表法就是根据地理事象间的内在联系,用箭头加最简洁的文字说明的方式,表达地理结构和内涵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此法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体系,并使其它条理化、系统化。不公可以使学生直观而全面地从整体上理解、记忆抽象复杂的地理问题,掌握系统地理的知识,而且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在讲述《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时,可整理成如下的知识结构图:太阳高度角    面获热    地面辐射      气温     空气密度     气压    风(或气流)  降水   。通过逻辑推理,便于学生根据事物的因果关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并通过推导、讲解,揭示了太阳辐射对气温、气压、风、降水四个要素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太阳辐射是地面能量的源泉,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因此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大气产生运动根本原因的结论。这样,既促进学生对“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的规律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的深刻理解,又发展了他们的推理、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运用地图质疑解疑,训练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事象最形象、直观、综合的描述形式,也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和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地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和事象间的相互关系,剖析各种抽象、复杂的地理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发展形象思维 ,提高综合和创新思维能力,使教与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得出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的特点,即东亚、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而高山、寒冷、沙漠和湿热地区则人烟稀少,甚至无人定居。让结合《五带分布图》和《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亚热带和部分热带地区的平原地区或近海地区的结论。然后从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关系入手,让学生研讨产生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最后综合归纳出:人口分布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判断地图和综合思维的能力,便于实现图文转换。

    五、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是教育改革的主题,贯彻于教育的始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方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人们在思考、认识问题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由于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所产生的倾向性心理准备,这种心理上的思维定势,会严重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其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其结果必然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无拘无束,敢于另辟蹊径,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注意变换问题的设计角度和表达方式,多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地理问题,在诱导学生思考、解答时,应注意减少限制因素,打破思维定势,以获得思维的解放,形成开放性的思维结构。

(一)重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大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探索,以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因此,在地理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的问题。注重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以发现更多、更新、更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讲完《南极洲》一课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份“用南极洲的淡水资源开发撒哈拉沙漠”的科学方案;在分析了“长江洪水灾害日益频繁”之后,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洪水灾害会日益频繁?”“你认为用什么方法防治洪水灾害最科学?”等等一些答案并非唯一,且在教材中难以找到现成、完整说法的、饶有趣味的、又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争论、去探索,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很有意义的。

(二)重视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去解决的思维过程。在地理课堂教学或复习中,除了向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向思维训练外,还应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违反常规、进行假设性推测的题目让学生从问题的相反方向去思考、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促进学生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相互发展。重视培养逆向思维,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等思维品质,克服由正向思维所造成的解题方法的刻板与僵化,开拓解题思路,例如,讲到《地球自转的意义》时,可提出:“假如,地球的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会有什么变化?”等问题,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开展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解疑,最后归纳总结。

 

 

教研录入:wnn    责任编辑:wnn 
  • 上一篇教研: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 下一篇教研: 高三冲刺阶段地理复习的“三大突破”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教研
  • 高三冲刺阶段地理复习的“三…

  • 地理教研组长 吴雪芬老师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