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图片中心 | 留言板 | 同学录 |  |  | 教师博客 | 各教研组网站 | 
您现在的位置: 邵武一中 >> 各教研组网站 >> 地理 >> 校本教材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推荐]地理知识知多少           ★★★ 【字体:
地理知识知多少
作者:佚名    教研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22

 

世界上最长的冰川在哪里?

  世界上最长的10条冰川中有8条在南极。其中最长的是兰伯特——费希尔冰道,总长为513公里,是1956—1957年间由澳大利亚极地考察家发现的。格陵兰的佩得曼冰川是北半球最大的冰川,它伸入大海40公里。  
  这些最大冰川的冰来自覆盖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大冰盖。格陵兰的夸拉亚克冰川移动速度最快,每日流动20—24米。  
  壮观的冰川在世界其它地方也可见到。最长的喜玛拉雅冰川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下辰冰川,长78公里。在喜玛拉雅山脉,希斯帕和比亚福两条冰川汇合成一条122公里长的冰道。  
  北美阿拉斯加、亚洲的帕米尔高原、新西兰及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都在世界最长的20条冰川之列。

雷打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冬天会打雷呢?大家知道,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这种云的底部离地面约1公里高,一般云顶带正电荷,云底带负电荷,相应的地面也产生与云底电荷相反的感应电荷。由于对流作用,云上下运动,云内的冰晶相互摩擦使电荷逐步增多,云的内部、云与云、云与地面之间的同电荷区形成了很强的电场,电场达到一定强度就要相互中和而发生放电,在光的通路上产生高温,使四周空气剧烈受热,突然膨胀,发生巨大的响声,这就是雷鸣。  
  由雷电的成因可知,形成雷雨云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春夏季节,由于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上层的冷空气下沉,易形成强烈对流,所以多雷雨,甚至降冰雹。而冬季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更不要说降冰雹了。但有时冬季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也可形成雷阵雨,暖湿气流特别强,对流特别旺盛,还可形成降雹,出现所谓雷打冬的现象,湘潭市今年就是这种情况。  
  冬季打雷说明空气湿度大,容易形成雨雪,故有冬天打雷雷打雪之说。如果冰雪多,气温低,家畜最易遭受冻害和诱发疾病,重者造成死亡,故又有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说法。  
 雷打冬只说明当时天气为冰雪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与后段时间是否出现低温冰雪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家畜是否遭受冻害除与冰雪严寒期的持续时间有关外,主要取决于人们采取的防寒、防冻措施。只要及早抓好防寒、防冻准备工作,修整好畜舍,即使出现雨雪冰冻天气也能确保家畜安全越冬。如果思想麻痹,不注意防冻工作,就是暖冬年份,也可能造成家畜死亡。

秋冬如何让嘴不干裂?

  北风吹起,空气变得寒冷干燥。很多人不知不觉中感到嘴唇疼痛,照镜子才发现嘴唇失去了往日的红润,已经变得干燥粗糙,有的还出现了脱屑,甚至肿胀、皲裂、流血。据医生介绍,进入秋冬季节,到医院求诊的唇炎患者骤然增加。 
  唇炎通常表现为唇粘膜肿胀,水疱,甚至糜烂结痂,可伴有局部刺痛和灼热感。反复不愈的急性唇炎可过渡成慢性唇炎,部分唇炎起病及经过缓慢。慢性唇炎主要表现为口唇粘膜肿胀、浸润、肥厚、弹性差、皲裂、干燥、脱屑、疼痛。唇炎的发病部位以下唇为主,但上唇亦可发病。  
  中医认为,唇炎主要是由于脾胃湿热内蕴,郁久化火,复感外邪,风火相搏,上熏于唇;或火热炽盛,日久伤阴,阴虚血燥风盛,唇肤失养而成。根据中医临床辨证,唇部肿胀、潮红,微痒灼热,口干欲饮者属于风火上熏型;唇部肿胀稍红,有渗液,表面或有污褐色痂皮,疼痛,伴有胸腹闷胀,不思饮食,小便黄赤者为脾胃湿热型;唇部痂皮,鳞屑,皲裂,干燥,灼热火烧感者属阴虚燥热型。  
  在治疗方面,除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外,还可以运用外治经验方搽洗:用青黛膏或黄连膏、蛋黄油外搽。用麻油调匀青黛散(由青黛、黄连、穿山甲、冰片)外搽。患处糜烂、渗液者,用10%黄柏溶液外洗或湿敷。用白癣皮(15g)、蛇床子(10g)、川槿皮(10g),地肤子(30g)、苦参(30g)煎水后浸泡患唇或湿敷患处。另外,还可以用皮质激素软膏涂抹局部,严重者可酌情加用皮质激素口服,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在生活中,应避免接触过敏物,注意口腔卫生,避免风吹、日晒等外界刺激,以祛除各种致病因素。不要养成舔唇习惯。日常饮食以清淡为原则,可适当加入清润之品如沙参、玉竹、雪耳、雪蛤之类。可适当口服补充维生素B族。忌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刺激之品以及鱼、虾、蟹、牛肉及火锅等亦不宜吃。

秋叶为什么这样红?

  每临深秋季节,漫山红叶如火如荼,景色奇艳,使游人流连忘返。在我国观赏红叶的著名自然风景点很多 枫树、黄栌、柿树、火炬树、爬山虎等植物的绿叶在冷凉气象条件的刺激下,逐渐变成红色,为深秋画卷涂上了浓厚的色彩。

  有些植物的叶子为何每年一度由绿变红呢?这和气象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树叶的绿色来自叶绿素,在树叶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此外还包含有叶黄素、花青素、糖分等其它色素和营养成分。夏季过后,白天缩短,温度下降,植物也度过了每年的盛长期,树叶里的叶绿素生产减少,并随着天气渐渐变凉而被破坏,像银杏、白杨、桂树等叶子缺少了叶绿素,只剩下叶黄素,叶子颜色就变成黄色了。而在香山重峦叠嶂的起伏山林中,生长着茂密的黄栌树,叶如小团扇,还有大量叶如五指的枫树以及乌柏、山漆、椿树等,当进入深秋季节后,天气一天比一天转凉,在这种合适的天气条件下,叶子中的花青素会显露出来,使红色变得很鲜艳。特别是每当霜降节气前后,经霜打过的植物叶面的叶绿素进一步被破坏,枝叶内贮藏的糖分也会增多,使树叶越变越红,根据花青素与糖分的多少,叶面可形成鲜红、腥红、深红、紫红等不同色彩。受地形地貌和当地气候与阳光照射等不同影响,又由于气温随着山的高度增加而降低,因此植物叶子变红的地区和时间都是不同的。山峰高处寒冷,故红叶比低洼地区要红得早些。在观赏时间上,北方又比南方早。在北京地区,红叶观赏区域广,从西北到东南方向上,深山岭、浅山地区、平原区等依据海拔高度和气温不同而层次变化分明,观赏期可从9月下旬起到11月中旬后长达近两个月,尤其是当一次冷锋过境,温度骤降后,旭日东升,天蓝叶红,正可谓是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

沙尘天气也有善良的一面

  沙尘天气特别强沙尘天气(沙尘暴或强沙尘暴)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均造成很大损失,尤其是给城市生活带来种种不便,确实让人厌烦和痛苦。但沙尘对于人类生存来说,有害也有利,关键是要正确面对,积极地趋利避害。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不能只看到其害而不见其利。有关专家指出,科学地评价沙尘暴,也有其善良的一面。   
  其一是,沙尘一方面污染空气,一方面也净化空气。沙尘天气过后,尘埃落定的天空是最洁净、最晴朗的。原因是沙尘形成的气溶胶里面钙的含量较高,沙尘在降落过程中对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具有一定的中和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酸雨;沙尘在降落过程中还可以吸收工业烟尘和汽车尾气中的氧化硫等物质,不仅过滤空气,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抑制因大气温室效应增强所造成的全球变暖现象。  
  其二是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东北部输入的沙尘量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190公斤的土壤。我国黄土高原的形成,一些土石山区的土壤,也是风沙的造化。而且,沙尘暴刮走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也给降落地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

雷电是这样形成的?

  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多形成在积雨云中,积雨云随着温度和气流的变化会不停地运动,运动中摩擦生电,就形成了带电荷的云层,某些云层带有正电荷,另一些云层带有负电荷。另外,由于静电感应常使云层下面的建筑物、树木等带有异性电荷。随着电荷的积累,雷云的电压逐渐升高,当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与大地凸出物相互接近到一定温度时,其间的电场超过25~30kvcm,就将发生激烈的放电,同时出现强烈的闪光。由于放电时温度高达2000℃,空气受热急剧膨胀,随之发生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闪电与雷鸣。
  一般山地雷电比平原多,沿海地区比大陆腹地多,建筑越高,遭雷击的机会越多。 (摘自科技日报)

世界气温变化最剧烈的地方?

  北美洲西部,落基山东坡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冬季由于受极地严寒空气和软诺克焚风的交替影响,成为世界上气温变化最剧烈的地方。其南部的卡尔加里市,焚风次数很少的19061月,平均气温低到-21℃,比中国哈尔滨市还冷。而第二年,焚风特别频繁,1月的平均气温高达3℃,和中国的江浙地区一样温暖。不同年份的同一月份平均气温相差之悬殊(达24℃),居世界首位。

世界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和陆地在哪?

 乌鲁木齐蒙古语,意思是:\"优美的牧场\"。位于新疆中部,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1945年建市,名迪化,1953年改为今名。市内有钢铁、煤炭、机械、水泥、石油、化工、纺织、造纸等工业,鉴湖窝等风景区。人口约208万,距海啊近距离2253千米,是世界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中部,乌鲁木齐市以北,玛纳斯河以东,乌伦古河以南,沙丘河和将军庙以西,面积6万多平方千米。此地四面离海洋都在2414千米以上,是世界距离海洋最远的陆地。

世界上最潮湿的地方闹干旱?

  往常在印度东北部的哈西希尔斯常常会下雨,那里的年降雨量可称得上为世界纪录,是世界上最潮湿的地方。但是现在当地居民却不得不从其它地方去运水以解缺水之苦。原因很简单,就是环境污染和森林消失。当地的名胜——众多瀑布现在全都干涸了。
  地球上两处最潮湿的地方——切尔拉蓬吉和毛辛拉姆都位于该邦,切尔拉蓬吉最近十分干旱,在季风时期其周围的降水越来越少,冬季几乎完全停止降雨,而春季也变得越来越干旱。现在部分专门用来运输石油的罐车也不得不改运淡水,这些淡水正是切尔拉蓬吉居民所急需的。问题在于,冬季土壤中几乎留不住水分,只能用水泵将地下水抽上地表,另外,最近几年在当地出现的晴天越来越多。
太阳有个孪生兄弟

  据《纽约时报》和美联社报道,日前,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天文学协会会议上,众多的科学家在经过多年的观测和研究后发现,太阳有个孪生兄弟。  
  这颗被命名为斯果匹埃18的星,距我们的地球46光年,它比太阳质量只多1%,直径略大一点,其他相近的指标还很多。例如太阳的年龄是456亿年,斯果匹埃18的年龄是42亿年,太阳自转一周是26天,斯果匹埃18自转一周是23天。太阳的表面温度为9940华氏度,斯果匹埃18的表面温度为9960华氏度。太阳的黑子活跃周期是11年,斯果匹埃18的黑子活跃周期是在913年之间等。  
  科学家说,找到了太阳的兄弟,也说明太阳是恒星中一颗普通和正常的星。找到并观测与太阳相近的恒星,有助于天文学家对太阳和太阳系的了解。另讯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天文学家斯蒂文·俄肯贝利博士所领导的研究组最新证实,被命名为LBV180620的恒星是目前发现的质量最大,亮度最高的恒星。  
   LBV180620200个太阳大,质量是太阳的150倍,比太阳亮4千万倍,如果太阳到了它的附近,相比之下,就像太阳与水星的比例一样了。而在此之前,人类所知道的最亮的恒星是一颗叫信号枪的恒星,它是太阳的100倍大,比太阳亮6百万倍。昨天,在天文学协会会议上,科学家说,其实,他们在1990年就曾观测到这颗在银河系外的恒星,它看上去是一个巨大的蓝色星。按照目前天文学理论,像LBV180620这样质量和亮度的恒星不能存在很久。可能的解释是,LBV180620是一颗或几颗不同寻常的恒星,那附近可能有一颗密度极高中子星存在。  
  由于LBV180620距地球有45000光年,人类用肉眼和一般的望远镜都无法看见它。
飞机如何实施人工增雨

  近年来,我国气象部门根据各地的气候情况,抓住一切有利的气象条件,利用飞机,实施人工增雨,以缓解旱情。那么,飞机是如何实施人工增雨的呢?  
  有云未必有雨,自然降雨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云滴长大的过程。飞机实施人工增雨最常用的办法是喷射碘化银。  
  空管专家介绍说,在飞机机身两侧装有喷管,喷射高温燃烧的碘化银,气体的碘化银进入冷云以后,通过冷却凝集成大量极为细微的粒子,它们的晶体结构与自然冰晶非常相似,从而起到冰核的作用,形成了许许多多小冰晶,增加了云中的冰晶浓度。由于碘化银的成冰效率很高,因此成为人工增雨最常用的催化剂。  
  此外,也采用在云中喷撒液氮的方式,增大云层中冰晶的浓度使云滴长大,最终形成降雨。

我国雷暴天气分布情况

  雷电活动的强度是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的,有的地区强,有的地区弱。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区域:西北地区一般在15日以下;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雷暴日在15-40日之间;长江以南地区在40日以上;北纬23度以南地区超过80日。海南岛及雷州半岛是我国雷电活动最剧烈的地区,年平均雷暴日高达130日。
  
  总的说来,我国雷暴日数南方多,北方少;潮湿地区多,干旱地区少;山区多,平原少。据统计,广州每年平均83.1天有雷,上海仅32.1天,北京36.6天,哈尔滨31.0天。我国气象站中雷暴日数最多的地方在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岛。云南勐腊年平均雷暴日数128.8天,最多年148.0天。海南省儋县124.1天;海口118.0天,最多年134.0天。

为何春眠不觉晓

  在冬天,由于外界气温很低,人体为了抵御严寒,皮肤长时间处于收敛含蓄状态,血管收缩,减少了体热的散发,以维持体温。因体表血管的收缩,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增加,供给大脑的血液也相对增加,使大脑细胞供氧量充足,所有人们往往在冬天感到精神焕发,头脑清醒。但到了春天,气温逐渐回升,天气变暖,气压往往较低,人体生理机能也随之变化,皮肤血管和毛孔逐渐扩张,皮肤里的血液循环旺盛起来,而供给大脑的血液和氧气就相对减少,导致了脑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降低,人的注意力就不易集中,因而显得反应迟钝,易感疲劳。再有,春天太阳直射点逐步北移,白昼变长,黑夜缩短,所以人们常有困意之感。
  据科学家分析,有人认为:春天到来,人们的活动时间明显增多,人体内的维生素Bl就显不足。维生素Bl担负着刺激神经活动的重任,其量不足,神经则怠惰。还有人认为:生物钟节律的变化,是春困的主要原因。欲战胜春困,并不一定需增加睡眠时间,而应该做到早睡早起,起居有序,特别应注意坚持体育锻炼,经常到室外参加各种活动,以提高人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的能力。

北京春天有多长?

  春天来到北京,迎春花、玉兰花、桃花、牡丹花相继斗姘争艳,柳树发芽、松林、草地返青,大地春色怏然。可是,北京的春天与南方其他省份相比,春天姗姗来迟又悄悄离去。  
  气象上通常用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在10—22℃作为春季标准。依照这一标准,北京的春季大约从44日前后开始,到6月初结束,春季约有两个月时间,比起其他季节要显得短一些。  
  出现这种情况与北京处在中纬度(北纬39.6,东经116.2度)偏北的位置有直接关系。因为,春季是冬季向夏季转换的季节,冷空气逐渐减弱,暖湿逐渐加强。冬末春初,冷空气还频频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北京受其影响,初春里寒意犹在。另外,春季里,北方的降水很少,常有春雨贵如油一说。地面解冻后,树木、植被还未返青,加上春季大风,北京也常有沙尘天气出现。今年326-29日北京出现了一次严重的沙尘天气。  
  北京的春天实在太短,但天气多变、春光美丽也真让人特别地留恋。

如何避雷防雷

1.雷雨天气应注意关闭门窗,切断家用电器的电源,并拔掉电线插头。不宜在雷电交加时用喷头冲凉,因为巨大的雷电会沿着水流袭击淋浴者。
  2.孤立的高大树木或建筑物往往最易遭雷击,人们在雷电大作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   3.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
  4.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拍、高尔夫球杆、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因为在雷雨天气中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运动是非常危险的。

高致病性禽流感为何多发于冬春季节?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流感病毒对温度比较敏感,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病毒存活时间缩短。另外,夏秋时节光照强度相对更高,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病毒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第二,夏秋时节禽舍通风强度远远高于冬春季,良好的通风可以大大减少鸡舍环境中病毒的数量,因此,病毒侵入到鸡体内的机会和数量就明显减少,感染机率下降。同时良好的通风也减少了不良气体对鸡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对维持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具有重要意义。
    

极光的形成及其发生地

  太阳是一个庞大而炽热的球体,在它的内部和表面进行着各种化学元素的核反应,产生了强大的带电微粒流,并从太阳发射出来,用极大的速度射向周围的空间。当这种带电微粒射入地球外围稀薄的高空大气层时,与稀薄气体的分子猛烈地冲撞,产生发光现象,这就是极光。在带电微粒流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气体所发出的光也不相同,因此会出现了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极光,美丽又壮观。  
  太阳活动周期大约11年左右,在它活动高潮期间,太阳上常出现太阳黑子(大的旋涡)及太阳表面物质的大爆发,从而产生强大的带电粒子流,这种粒子流达到地球大气层的时候,便激起了壮丽的极光。所以极光出现次数的多少,常与太阳活动强弱有关,在太阳活动高潮期间,极光出现的次数也多。  
  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出现,很少发生在赤道地区。原因是地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而它的磁极在南北两极附近。我们所熟悉的指南针受地磁场的影响,总是指着南北方向,从太阳射来的带电微粒流,也受到地磁场的影响,以螺旋运动方式趋近于地磁的南北两极。所以极光大多在南北两极附近上空出现。在南极发生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发生的叫北极光。我国地处北半球,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北极光。

咸潮是什么 

  咸潮,主要是由旱情引起的,一般发生在上一年冬至到次年立春清明期间。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到内陆区域之后,它的盐分(即氯化钠)含有量仍然达到或超过110000,这种水质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人类饮用或使用也会产生疾病

为何冬天的早晨时常有雾?

  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是有一定限度的,达到最大限度时,就称为水汽饱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譬如,在1立方米的空气中,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是6.36g;气温在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就可以含水汽17.3g。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水汽量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小水滴或冰晶。
  假如在4℃1立方米的空气中含有7.36克水汽,这时,多余的1克水汽就会凝结成水滴。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就要凝成水滴,这主要是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造成的。  
  地面热量的散失,会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会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下来。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层是相当潮湿的,那么当它冷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如果近地面空气层里的小水滴多了,阻碍了人们的视线时,就形成了雾。  
  白昼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就减少了,如果那时空气中的水汽较多,就会使一部分水汽凝结成为雾。特别是在冬天,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晴天,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比夏天更迅速,接近地面的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层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和过饱和而凝结成小水滴,并且浮在近地层的空气中,形成雾。所以,冬天晴朗的早晨常常有雾。这种雾气象学称为辐射雾

月球背面为何永远看不见?

  千万年来,月球始终隐藏着自己的背面,直到宇宙飞行器环绕它飞行后,才发现月球背面同样也是些月海,只是月陆比正面更多些而已。这一奇特现象称为自转与公转周期的均衡。  
  科学家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用数值方法计算远距离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后发现,它们的合力作用点或引力中心,位于面向另一个物体的几何中心。就地球和月球而言,他们之间的质量、体积和相互之间的距离组合,会在月球重心与地球引力作用点之间引起偏向月球体的移动。这一不可避免的移动会产生扭转力矩,使月球围绕与自身沿地球轨道移动方向完全一致的轴转动,这样以来月球永远以同一个面朝向地球。

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在哪里?

  地球陆面高山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叫雪线。雪线以上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因此雪线亦即降雪与消融的零平衡线。  
  雪线高度与纬度位置、降水量密切相关,纬度愈高雪线愈低,降水量越大雪线也愈低。因此世界雪线位置最高处并不与赤道重合,而是在南北两个亚热带的高压带。  
  这两个高压带同赤道带的温度差别并不显著,降水量却相当悬殊,亚热带高压带降水量的急剧减少,使雪线上升到最大高度。南美洲南纬20—25°间的安第斯日雪线最高,主要在智利北部和玻利维亚西南部,一般高5500—6000米,最高可在6400米,是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

天上的雨能下完

  世界上每天总有一些地方下雨,那么,一年的降水量到底有多少呢?据计算,一年之中全世界要下雨511万亿吨,如果以体积计算,那就是511亿立方米。   
  一年就下这么多雨,年年如此,那么天上的雨为什么不会下完了呢?经专家们计算,一年中降落到海洋里的雨水大约是412万亿吨,落到陆地上的雨水大约99万亿吨。而海水蒸发进入空中的水汽大约是448亿吨,陆地上的江河、湖泊蒸发与植物蒸腾进入空中的水分大约是63万亿吨。可见,天空降下来的雨水与海洋里和陆地上蒸发进入空中的水汽,数量完全相等。也就是说,地面与空中之间,水分在不断的循环,并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另外,一年当中海水蒸发进入空中的水要比降落到海洋里的雨少36万亿吨,多出的这些水分在空中被风吹送到陆地上空;而一年之中降落到陆地上的雨水要比陆上蒸发进入空中的水分多36万亿吨,多出的这些水分通过江河汇入大海。所以,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也在不断地循环,也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据观测,空气中共含水分大约是13万亿吨。可以算出,每年水分循环大约要进行39次,正因为地面与高空、海洋与陆地存在着无休止的水分循环,所以说天上的雨永远也不会下完。

为何有雹打一条线之说

  长期以来,人们观测发现下雹地区的宽度不大,而长度却很长,下雹地区就像带子一样。因此,人们常说雹打一条线。  
  冰雹是在积雨云中产生的,那是不是所有的积雨云都会产生冰雹?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因为要产生冰雹必须有足够的上升气流将水滴送到很高的高度(积雨云中雪区),在那里凝结成雹心,而后几经升降逐渐增大。只有上升气流最强的地方才能支持住足够大的冰雹使它不致于下落,也就是说上升气流最强的地方才能产生足够大的冰雹。  
  只有足够大的冰雹才能在下落的途中不会被蒸发光或变成雨滴,如果上升气流不强即使形成冰雹,在下落过程中由于外界空气温度很高,在下落时也会迅速融化,到地面只能下雨不可能下雹。  
  可见冰雹只能生成于积雨云中上升气流最强的地方,而上升气流最强的地方在积雨云中不过有二三千米的宽度,这样造成下雹的地方也只能有二三千米宽度了。积雨云移动的长度却可达几十千米以上,这样冰雹就下在二三千米宽,几十公里长的一个狭长地带里,这就是雹打一条线的原因。

夏季何时晒太阳对皮肤最适宜

  据北京医院皮肤科冯和平大夫介绍,由皮肤对光的耐受性差引起的夏季日光性皮炎的情况最为普遍。由于目前许多人在写字楼里办公的时间大大超出在户外的活动时间,人们的皮肤对阳光的承受能力相应变弱,这也是一些皮肤白皙的人特别容易被晒伤的原因。因此加强皮肤对太阳光的耐受度,是塑造健康皮肤的重要问题。而要想既增强皮肤的适应能力,又使皮肤在夏季不至于晒伤晒黑,应该选择适当的时间晒太阳。最为适宜的是在清晨傍晚这些阳光不太强烈的时间。
 
  不过,过长时间的无防护日光照射也会引起皮肤慢性损伤。如海员、地质勘探工作者、农民、运动员等在长期日晒部位,如面、颈、胸三角区、四肢露出部位等处皮肤,常明显干燥、粗糙、脱屑、色素沉着、萎缩、皱纹增多和失去弹性。有些人颈后部皮肤肥厚、皮纹深陷、形成项部棱形皮肤。长时间强烈日晒,露出部位的皮肤会出现弥漫性红斑。初为鲜红,以后渐变为暗红,可有烧灼或刺痛感。轻者2至3天内脱屑,遗留褐色素沉着而愈。重者可出现皮肤肿胀或水疱。因此,应注意在日晒强的天气和上午10时至下午4时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在阳光下曝晒。

暴雨、大暴雨的降雨量有多大

  每年夏季,我国各地都有暴雨发生。一般从4月份起,华南进入前汛期,降水明显增加,随后雨带向北推移,到了56月份长江中下游流域梅雨期到来,“78华北地区的主汛期,是一年中降雨最多时段,常有暴雨天气。  
  今年512日至18日,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省先后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过程。由于暴雨范围大、来势猛,常常冲刷农田、毁坏庄稼,冲倒房屋、道路及桥梁,有时还引发山洪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暴雨造成洪涝,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造成财产的巨大损失。  
  暴雨、大暴雨出现时的降雨量有多大?中国气象局规定:24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之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称为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暴雨为50.0-99.9毫米,大暴雨为100.0-250.0毫米,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有少数地区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另有规定,制定了暴雨的地方标准在当地使用。例如,多雨的广东省,日雨量80毫米以上称暴雨;少雨的陕西延安地区,日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就称为暴雨;内地新疆的气候干燥,降水更少,新疆气象局特地将日雨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雨日起名为大降水。  
  天气预报就是依据上述标准来发布大雨、暴雨或大暴雨消息和警报。

湿度多高最合适

  夏天湿热,冬天干燥,这里所说的干、湿就是指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在气象上,我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大气中的水汽量。相对湿度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水汽距离饱和程度越近。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越小,人体汗液蒸发越快,人的感觉越凉快。  
  北京地区冬季和春季白天一般相对湿度为20% 左右,夜晚一般在70% 左右,由于冬春季节相对湿度太小,人们往往有不舒的感觉,有时还出现嘴唇干裂 、 鼻孔出血、 喉头燥痒等现象。可是,到了盛夏季节,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0%时,由于汗液蒸发缓慢,人们又会感觉酷暑难耐,有时还会中暑或引发肾病、结核病、关节炎等疾病。  
  居室里比较舒适的气象条件是:室温达25℃ 时,相对湿度控制在40%—50% 为宜;室温达18℃ 时,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0%—40% 。有加湿器的家庭应注意经常调节室内相对湿度,以便充分地利用湿度变化来为您的健康服务。

空气中的水汽从哪里来

  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汽,水汽多了空气就变得湿润。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体积空气只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这好像一个杯子装满水后再往杯里倒水,水就要往外流出来一样,当被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空气就饱和。  
  气象上,表示空气中水汽多少的物理量如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水汽压、温度露点差等。经常所说的相对湿度,其数值越大表明水汽含量越多。  
  空气中的水汽是从哪里来?水汽的来源有许多渠道。地球上,海洋约占总面积3/4,广阔的海洋表面受太阳照射,海水受热后蒸发成水汽先进入低层大气,然后继续向上空或向四周扩散,空气中湿度就逐渐增加,这是空气变得潮湿的重要途径。我国东临太平洋,南有来自印度洋、南海的水汽输送带,导致全国东西南北中降雨量分布极不均匀,南方的降雨比北方多,东部沿海气候湿润,西部干燥。其次,陆地上江河、湖泊、土壤和植被表面的水分蒸发,使得局部地区空气湿度增大、气候湿润的另一条途径。
高原低氧环境有利减肥

  肥胖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困扰人类的一大杀手,它往往能引起多种病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市面上各种减肥药品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有人甚至寄希望于基因技术的发展帮助人类控制体重。据新华网报道,留美博士后、国际高原医学会理事格日力最新的研究成果,给人们带来一个能够轻松减肥的好消息:高原低氧的环境使人减肥。  
  现任青海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的格日力教授,曾留学日本、美国,在高原医学研究方面有很高造诣。2001年他完成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的研究后,回到故乡青海高原继续致力于高原医学的研究工作。  
  2002年,经过对修筑青藏铁路的115名工人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平原人到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后,一个月之内体重平均下降10.2%。其中一名来自四川的工人,原体重为77.5公斤,进入高原一个月后体重下降为55公斤,达到29%。  
  格日力教授说:调查是在正常工作、生活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特意地增加活动量、减少进食量等。研究发现,对于平原人来说,体重的降低幅度与肥胖程度有显著相关性。也就是说,越胖的人体重下降越明显。而世居高原人这种相关性不明显。来自中度海拔(2000米以上,如青海东部农业区)的高原人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一个月,体重平均下降仅为2.3%。  
  相比平原人,大多数世居高原人较为苗条。一项调查表明,高原人群平均体重比平原地区人群相对较低。高原人平均体重女性为55.21公斤,男性63.4公斤,体重指数分别是19.521.4。根据体重指数25以上为超重、30以上为肥胖算,高原少有肥胖者。  
  平原人到高原为什么会有减肥的效果?格日力教授解释道,主要是因为缺氧。一般来说,平原人来到高原,由于缺氧都会食欲下降,机体的能量消耗明显增加,水分代谢失常,胃肠道食物吸收功能减弱,造成体重下降。  
  根据这个解释,长期生活在低氧环境的高原人体重较低也就不难理解了。格日力教授说,以上研究成果表明,可以考虑在高原上建立高山健身减肥基地,人们除在基地中休闲娱乐疗养外,如果再加上适度的体育锻炼,就可得到明显的减肥效果。
 

为什么我国冬干夏雨

  我国温度季节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冬冷夏热,而我国雨量季节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冬干夏雨,雨水集中在夏半年。  
  分析我国各省会的平均年水量可以看出:全国夏季6-8月的降水量占年雨量的一半以上,大约是53%;冬季12-2月总雨量还不到年雨量的9%。从立春到立秋,大致是4—9月,可称为夏半年,从立秋到立春,大致是10月到来年3月为冬半年,这两个半年分别占了年降水量的80%20%,其中北方13省悬珠就更大了,分别为87%13%。所以说我国冬干夏雨的气候特点是很明显的。  
  为什么我国会冬干夏雨呢?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冬、夏季节里盛行着两种相反方向的季风气流所造成的。冬季里,西北季风来自亚洲内陆地区,既寒冷,又干燥,所以雨雪十分稀少。
  夏季里,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上,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和南海海面上,高温又高湿,水汽充足,所以雨水丰沛。这样的气候属于大陆性的季风气候。我国是世界上大陆性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所以也是世界上冬干夏雨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1毫米的雨量怎样测得的

  天气预报或有关的气象资料中常常提到降水量有5毫米、10毫米……1毫米的雨量有多少?
  气象观测站里有测量雨量的仪器,称为雨量筒。下雨时,雨滴落入雨量筒的水杯里,每天定时测量水杯里的水量。用量杯高度(毫米)来表示降水量。像雪这样一类固体降水物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将雪花融化成水,再测量它的大小,另一种方法是用积雪的深度表示。所以,1毫米的雨量是表示在没有蒸发、流失的情况下的降水。各观测站用统一标准,这样的记录资料就有可比较性。

地球上的多雨带在哪里?

  地球表面的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降水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大气中水汽的多少,二是大气中上升运动的强弱程度。全球降水量分布大体上是从赤道向极减少的,但在温带地区也有一个次多的雨季存在。  
  赤道地区有广阔的海洋,陆地上如亚马逊河流域、扎伊尔河流域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又分布着广阔的热带雨林,气温又高,蒸发强烈,大气中水分含量充足,对流上升运动发展旺盛。因此,在这一地区成为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年降水量一般为10002000毫米以上,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可达50006000毫米。  
  从赤道向两极降水量渐渐减少,在南、北纬度约1530°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下沉运动占优势,不利于云雨形成,降水量达到最小值,一般不到500毫米。地球上的沙漠多数都分布在这个地带。  
  在偏北一些纬度上,属于温带气候,是锋面气旋活动频繁的地方,暖空气沿锋面上升,降水又有增加,年降水量达5001000毫米,成为地球上第二个多雨带。到了两极地区,温度低,水汽少,降水量显著减少,而且主要是降雪,极地也是地球上的少雨地带。  
  综上所述,地球上的多雨带有两个,赤道地带的降水最多,温带地区的降水次之。

冻雨的危害大着哩

  冻雨是冬季里见到的一种天气现象。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当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在电线杆、树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会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冻暧纸凶觥跋卤琛保狈降厍扑暗赜妥印薄! ?
  如果雨滴不断地打落在这些结了冰的物体表面时,就慢慢地形成一条条冰柱。太阳出来后,在阳光的照跃下的冰柱闪闪发亮,分外妖娆,冻雨给人们增添了秀丽动人的景色。但它造成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如电线上结上冰凌后增加了重量、遇冷会发生收缩,使得电线绷断,导致通信和输电中断事故;农作物遇到冻雨后被冻伤、冻死;地面上结冰,交通事故将剧增。记得在19722月底,我国出现大范围冻雨,广州、长沙、南京、昆明、重庆、成都、贵阳等地至北京的电信一度中断,其经济损失真不少。

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

  冬季里,下雪前或下雪的时候,一般是暖湿空气活跃,高空吹西南风,天气有些转暖,而水汽凝华为雪花也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这就使得下雪前或下雪时天气并不很冷。而降雪结束,天气转晴,一般都伴随着冷空气南下,高空转为偏北风,地面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显然要下降。同时积雪融化,本身就要吸收大量热量,所以天气反而比下雪时冷。

赤道上有一个寒冷岛

  科隆群岛(以名加拉帕戈斯群岛)是南美洲厄瓜多尔在太平洋中的火山群岛。它由13个较大的岛屿与数百个小岛岩礁组成,面积约7500平方公里。科隆群岛位于北纬1°42′与南纬1°30′之间的高温多雨的赤道之上,但奇怪的是岛上气温偏低,降水稀少,在岛上,居然有生活在南极寒冷地带的企鹅漫步,这里称得上是赤道上的寒冷岛。  
  据气候学家分析,科隆群岛所以有如此奇特的景观,主要是秘鲁寒流影响的结果。秘鲁寒流把南极洲附近的冰水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赤道方向输送,而科隆群岛正好处在秘鲁寒流前进的道路上,这样科隆群岛受到强大的寒流影响,从而成为赤道上的寒冷岛。

入侵我国冷空气的源地在哪里?

  天气预报中,常常提起一股从西西伯利亚来的冷空气前锋今天上午达到新疆北部……”来自蒙古国的一股冷空气进入我国内蒙古东部至河套西部一带,冷空气将东移南下……”这样一类言语。入侵我国冷空气的产地在西西伯利亚还是在蒙古国?它的老家在哪里?   
  其实,遥远的北冰洋、严寒的西伯利亚是冷空气的发源地。冷空气最初都来自北冰洋地区,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地区得到加强。因为这些地区的纬度高,冬季黑夜漫长,白昼很短,日照时间非常少。在极地,甚至会出现极夜,太阳从不露脸蛋。因此,大地从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十分微弱;而夜间,地面却向太空辐射损失许多热量,近地层大气随着地面不断冷却,气温越来越低,冷空气堆积在一起将变得越来越多。这一团温度极低的冷空气堆在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将自北向南推进,影响蒙古国、我国的北方、我国东部或我国大部地区。  
  每次冷空气入侵的强度不一样,有强有弱,降温幅度有多有少。冷空气像潮水一样涌动,受其影响范围广,达到12千公里以上。由于移动的路径不同,被影响的区域也不同。

雨滴是怎么形成的?

  天空中飘着的云彩千姿百态,变化多样,但所有的云彩都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就是由云中的云滴和冰晶增长变大而来的。  
  云滴非常小,要使云滴继续增长达到雨滴的大小,这需要云层很厚,含水量多,就是说云滴浓密很大,云滴之间相互碰撞合并逐渐增大成雨滴。这种碰撞运动需要在云中有较强的垂直运动,才有可能增加云滴的多次碰撞并合的机会。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云滴没有足够的凝结和合并增长的机会,天空中只能出现多云、阴天,不大会下雨。  
  如果云滴周围的水汽充足,继续凝结增长到一定程度变成雨滴以后,雨滴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从空中降落下来。当雨滴遇有上升气流时,就会有一个向上的力加在雨滴上,使其下降的速度变慢,并且有一些小雨滴还可能被带回空中。只有当雨滴增大到一定的重量,上升气流托不住雨滴时才有可能下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神秘南极有五个

  地球的最南端——南极是一块遥远、神秘而孤独的冰雪大陆。近百年来,世界上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和科学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逐渐揭开了南极的神秘面纱,人类先后在南极建立起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考察内容包括气象学、冰川学、地球科学、海洋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及医学等几十个科目。这里的自然环境与其他几个洲不完全相同,最为突出的特点可概括为5个。  
  (1)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大陆年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9.2摄氏度。
  (2)南极是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大陆冰盖体积达2700万立方公里,贮藏了世界总冰量的90%,相当于世界总淡水量的72%。
  (3)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内陆高原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极点的年降水量不到3毫米。
  (4)南极是世界上风速最大、风暴最频繁的大陆,年均风速为每秒1718米,最大风速达每秒80100米。
  (5)南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000米,是其他大陆平均海拔的3倍。

云为何能浮在天空?

  爬过高山的人们都会有印象,即人站在山下往上看,山腰处白云缭绕;当爬到半山腰时,却不见白云,只见迷雾茫茫;再往往上爬,便是另一番景色,天空阳光四射,只见眼前一片云海,这种现象就告诉人们,云和雾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所处的高度不同而已。  
  天空中的云有高有低,高的有1万多米,低的只有几十米,甚至跟地面上的雾连成一片。形成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空气的上升运动。空气经常由于热力作用、锋面作用或者地形的作用,产生上升运动,由于高处的大气压力比低处小,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就逐渐膨胀,空气的体积膨胀是要消耗热量的,而这种热量是取自上升空气的内部,从而降低了它本身的温度。一旦上升空气的温度降到与其露点温度相同时,就会有一部分水汽附着在烟尘微粒上凝结成小水滴。如果凝结高度上的温度在0以下,水滴就冻结成冰晶。这些水滴或者小冰晶的体积非常小,它们的横断面直径通常只有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厘米,统称为云滴。云滴的体积虽然微小,但它的密度却比空气大8O0倍,按理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它们应该落到地面上来,为什么人们所看到的云总是浮在空中呢?  
  这是因为,一方面空气对云滴有向上的浮力作用,另一方面云滴下落时还受到空气的阻力。这种阻力的大小与云滴大小成正比,与下落的速度成正比。如果云滴开始下落,浮力和阻力就起到阻挡作用。当这两个力的合力与云滴受的重力相等时,它就以不变的速度下落。但是这个下落速度很小,每小时不足2米。同时云滴在下落过程中,因压缩而增温,使云滴由于蒸发又重新变成了水汽。所以,人们从地面看上去,云总是悬浮在天空中的。

青藏高原对气候有哪些影响?

  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在4公里以上,是全球最高最大且具有复杂地形的巨大台地,其主体呈椭圆形。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第一,青藏高原又高又胖。气流经过时方向要发生很大的变化。空气爬过相当困难,要想绕过也很费事。
  第二,青藏高原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和平原有很大的不同。它和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独具特色。青藏高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对大气加热,只有少数时间使大气降冷。
  第三,青藏高原上面并不平坦,常见高山耸立,沟壑密布。这些复杂的小地形会产生一些小范围的环流圈,这些环流圈不仅影响当地的气候,还对大范围的气流形成干扰。  
  我国科学家认为,青藏高原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的热状况会影响季风的强弱,影响西太平洋的热状况,是造成我国旱涝的重要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洋、大陆、冰雪、高原等等,都来影响我们的气候,都来干涉我们的长期天气过程,把个好端端的长期天气过程弄成一个大花脸。这个大花脸就像猴子一样,几年一大变,一年几小变,旱涝频繁发生。 
  除太阳辐射这个外源以外,大气、海洋、陆面、冰雪圈、生物圈组成了一个系统,我们叫做气候系统。如果把岩石圈也加上,就是一个地球系统。正是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操纵了长期天气变异,产生了各个地方的旱涝冷暖。  
  生物圈对气候有很大影响。青山绿水和茫茫戈壁,气候显然有天壤之别。人也是生物,也可以归入生物圈。但是,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加剧,科学家已将人类从生物圈中分离出来,称为人类圈。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界正常的水分循环被严重干扰,旱涝灾害加剧,就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一个例子。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已引起了严重的温室效应,可能全球地面的平均温度的升高就是它造成的,这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又一个例子。

海洋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地球上气候千变万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气受热的状况和大气中所含水汽的多与少。我们说地球上的热量来自太阳,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的。但是,它必须要经过海洋这个调节器才能影响地球气温。  
  太阳光辐射是一种短波辐射,当它通过大气时,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大气直接吸收,大部分则照射在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增温。地球表面增温后,它会不断向外发出辐射,这种辐射和太阳的短波辐射不同,不发光,只发热,属于长波辐射,也叫热辐射。这种辐射热正是大气容易吸收的,为此大气温度提高。可见,大气增温是从底部开始的。
  海洋占地球表面71%,它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应者;同时,海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得多,1立方厘米的海水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可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温度升高1℃。海水是透明的流体,太阳辐射可以传至较深的地方,使相当厚的水层贮存着热量。如果全球100米厚的表层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就可以使全球大气增温60℃。所以,海洋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是一个巨大的锅炉,通过能量的传递,就能不断地影响着天气与气候的变化。  
  大气中的水汽,主要也是来自海洋。这是因为海水蒸发时,会把大量的水汽从海洋带入大气,海洋的蒸发量大约占地表总蒸发量的84%。海洋每年约有100厘米的水层转化为蒸汽,也就是说,海洋每年把36000亿立方米的水化为水蒸汽。  
  如上所述,不难看出,海洋是地球大气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海洋的热状况和蒸发情况,直接左右着大气的热量和水汽的含量与分布。所以说海洋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太空的温度是多少?

  浩瀚的太空本身并没有温度,然而,如果把一个物体放入太空,这个物体要达到的温度取决于它如何有效地吸收和散发辐射,也取决于距离它最近的热源是什么。
  例如,把一个既能吸收辐射,又能散发辐射的物体放在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其温度将达到280K(约7℃),如果挡住太阳对这个物体的辐射,该物体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其温度将达到280K(约7℃),如果挡住太阳对这个物体的辐射,该物体的温度大约为5K(约零下268℃),如果远离一切恒星和星系的能量源,这个物体温度约为27K(约零下270℃)。
  宇宙飞船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的外表温度往往会略高于280K(约7℃),这是因为有太阳的辐射和其内部产生热能的缘故。

何为大气逆温层?
  
我们知道,通常大气对流层内的气温是随高度呈递减速关系。但是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空气下沉、辐射冷却、空中热气流流向地面、近地层扰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这种现象称为逆温。逆温的类型有辐射逆温、下沉逆温、湍流逆温、平流逆温和锋面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一层气体,称为逆温层。
  在逆温层内,空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减小。逆温层的物理特征是气体状态稳定,对气体上下对流过程有抑制作用。对流层内的逆温层高度通常在100-200米上下。
  由于逆温层对空气对流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所以极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由于大量气溶胶粒子和水汽积聚在逆温层下面,因此近地面层极易形成烟雾。

冰山会"逃跑"吗?
  欧洲航天局日前表示,自今年5月中旬美国国家冰雪中心在南极发现特大冰山C-19以来,他们的环境卫星一直在对其进行密切跟踪。目前,这座冰山已经完全脱离南极冰帽,并漂离至距所脱离冰面300公里处。
  欧洲专家目前还无法论证冰山离开冰帽是否与气候变化有关。不过他们认为,从一些现象分析,关系似乎不大。关于冰山是否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专家说,大块冰山脱离冰帽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必对此担心。特别是C-19距陆地比较遥远,除会对一些为极地考察运送给养的船只构成危险外,它对陆地居民基本没有什么危险。专家指出,一般情况下,只要不离开极地的冰冷水域,冰山历经数年都不会消失融化。
  C-19冰山长达190公里,宽约31公里,厚度大约为200米,大小相当于卢森堡国土面积两倍,是近年发现的最大冰山之一。据欧洲专家介绍,近几十年来脱离冰帽的最大一座冰山是上个世纪70年代发现的,它的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大约是C-19冰山的3倍。 (卢苏燕)

星星有颜色吗?

  在晴朗的夜晚,我们看到天空有数不尽的星星,星星的颜色没有多大区别,基本上都是黄白色的。但实际上,星星的颜色是不同的。如果用望远镜观察这些星星,就会看到它们有各种颜色,非常漂亮,令人赏心悦目。那么,星星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呢?
  星星的不同颜色是由它本身的温度所决定的。星星表面的温度不同,它发出光的颜色就不同。比如发白色光的星星表面温度很高,可达11500度以上;发红色光的星星,表面温度达2600-3600度;发蓝色光的星星,表面温度达25000-40000度。而太阳表面温度是6000度,看上去是黄颜色的。
  因为我们距离星星非常遥远,加之大气的折射作用,所以用肉眼看不到星星五颜六色的光。

那时,天空中下着火雨

  6500万年前,在那次被认为导致恐龙灭绝的撞击事件中,小行星撞击地球带来的碎片飞到空中又落下,又烫又大的"火雨"下了整整4天,在整个星球点燃了熊熊大火。
  地理学家已经发现了大火留下的木炭,但是还不清楚火是怎样传播的。日前,据《地球物理学研究期刊》报道,亚利桑那大学的David Kring设计了一个计算机模型,可以显示撞击向空中喷射出数万亿吨的碎片。大部分的碎片马上落回了地面,坠落的流星加热了上面的空气和下面的大地。Kring说,加热程度"如此剧烈和持久以至于一个潮湿的雨林都会完全被烤干并点燃"

你知道"死海"的气候吗?

  死海位于约旦河谷的最南端,距离约旦首都安曼市50多公里,当安曼人穿毛衣时,死海气温却在20℃以上。安曼的海拔高度是770米,而死海低地则在海平面以下400米。仅50公里的距离,海拔就下降1200米,这当然是死海气温高的根本原因。
  其实,死海并非"",而是一个内陆湖,长80公里,宽为17.7公里,水深达400米。虽然死海海水湛蓝,平静如镜,含盐量却极高,每升海水含盐300克,是一个大"盐库"。死海气候炎热干燥,一年330天晴天,地面草木不生,天上飞鸟不过,水中不见鱼虾和水草,真是名副其实的"死海"
  由于"死海"在海平面以下400米,所以这里的空气格外浓厚,含氧量比其它地区高出10倍以上,人们来这里精神愉悦,情绪稳定,是非常理想的度假、旅游胜地。另外,死海海水高浓度的含盐量,使人躺在水面不必担心会下沉,可随波逐流悠闲自得地休憩。

海水为什么每天有两次潮汐?
  海水为什么每天有两次潮汐?其因就是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我们知道,月球通过引力对地球产生影响,这种引力的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由于海洋表面的距离比海底与月球的距离近,因而表面海水受到月球的引力就更强。这就是在月球的作用下出现的潮汐现象。
  而在地球背对月球的一面,海底受到的月球引力要强于海面,也就是说,海洋的表面会形成另一次"隆起",从而产生了另一次潮汐。从理论上讲,对于同一海域来说,每天应有两次高度相等的潮汐,但实际上,每天出现的两次潮汐高度是不等的。
  月球运动的轨道与地球的赤道平面存在着夹角,所以,潮汐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某一个地区。各大陆的形状阻碍了潮汐随月球的变化而变化。每个海洋都有自己单独的潮流方式,因此,两次潮水的时间大致相等,所以,它们被称为"半日潮";在某些地区,每天有一次高潮,一次低潮,这就是"日潮"

地球上的氧气能否用完?
  地球上的人、动物以及植物每时每刻都在吸收氧气,吐出二氧化碳,工厂更是吞吃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大户。如此看来,长此以往地球的氧气会用完了吗?
  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只看到了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产生氧、消耗二氧化碳的另一个方面。
  浩瀚的林海、草原等各种植物在阳光下,绿叶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从根部运来的水分、养料化合成淀粉、葡萄糖等,同时放出氧气,这个被人类称为"光合作用"的过程永不停歇。据计算,三棵大桉树每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约等于一个人每天所吐出的二氧化碳。每年全世界的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大约要吸收几百亿吨的二氧化碳!
  此外,岩石的风化也在悄无声息地吞吃着二氧化碳。它实际上是二氧化碳和水与石头的主要成分-碳酸钙缓慢反应后,而生成的可溶解的酸性碳酸钙的过程。每年由于风化而耗掉的二氧化碳,大约为4070吨。
  由此可见,在氧气和二氧化碳间存在着一个平衡,只要我们不破坏这个平衡,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就不会改变,氧气不会用完,世界也不会是二氧化碳的世界。
  这就提醒我们,树立环境意识,保护绿地,扩大森林覆盖率,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质量。

湿的比干的轻之谜
  篮球掉到水池里,捞起来以后,份量变重了。湿衣服、湿木头也都比干的时候重,这是因为干的物体吸收了水分,增加了重量。
  咋看起来,湿的比干的重。可是,大气却不同,它有干、湿之分,通常干湿空气混合在一起。当空气很潮湿时天就要下雨,而水汽减少时空气变得干燥,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
  有一件奇怪的事儿,干燥的空气吸进水分以后,重量却减轻了。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湿空气里的水,大多是以气体状态出现,它是水蒸气,而不是小水滴。准确地说:1升湿空气比1升干空气轻。而水蒸气进入干空气,却会挤走一部分空气。1升水蒸气的重量比1升干空气要小。若是大量干空气换成了水蒸气,湿空气的重量就变轻了。
  但在日常生活中,衣服浸入水中,水不会把衣服的某一部份挤走,而是衣服中的纤维吸入水分,并附着在它上面,这样,湿的衣服比干的会更重一些。

南北极地为什么不发生地震?

  全世界每年要发生120002级以上的地震,6.5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每年要发生100次左右。但地球两端的南北极地区至今从未发生过任何级别的地震。  
  这一奇怪的现象科学家们认为:南北极地区巨大的冰层是造成南极大陆和北极的格陵兰岛内陆地区没有发生任何地震的主要原因。  
  在南北极地区,由于终年冰雪覆盖,冰层极厚,冰层达到了这些地区总面积的80%-90%。厚大的冰层对于底部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使底部几乎处于一种熔融状态。同时由于冰层面积大且分量重,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产生强烈的收缩,而对冰层形成的这种巨大压力,与地层内部构造所产生的挤压力基本达到了平衡,不会使地壳表层造成深度弯曲和倾斜,无形中也就减弱和分散了地壳的形变,因此,南北极地区没有地震产生。
雨点为什么会有大有小?

  雨天在我们的生活中频繁出现,知道雨点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可雨点为什么会有大有小呢?这主要取决于大气的水汽含量多寡和垂直运动的强弱。  
  夏季,风从海洋上吹来,空气中水汽很丰富,且地面温度很高,空气对流运动很强烈,大量的水汽被带到高空降温后凝结为水滴,天空出现云块;如果对流运动十分强烈,云块就会变得很厚很大,逐渐发展成积雨云。积雨云中,水滴很大,并且不断地相互碰撞合并,使水滴越来越大,直到强烈的上升气流再也阻拦不住时,就落了下来,降到地面成为雨。因此大雷雨时的雨点子可算是最大的了。  
  暴雨时的雨滴直径一般有3—4毫米,最大时可达6—7毫米。其次,在夏季当台风侵袭南沿海地区时,由于台风中也具有水汽多、对流强、云厚的特点,因此台风暴雨的雨点子也很大。最小的雨点子要算毛毛雨了,它的真径在0.5毫米以下。由于下毛毛雨的云层很薄,空气很稳定,水汽不很丰富,所以雨点很小,下降时飘浮不定,落到水面上也不起波纹。  
  但是,即使在同一个雨云中,所下的雨点子大小也不同。原因是:凝结核的大小不同,凝结发生的先后不同;云中各部分的水汽含量、温度、乱流、云滴的多少、上升气流的强弱等等,都不相同,因而云滴的凝结增大速率和碰撞合并增大速率不相同;云的厚度各部分有差异,不同云滴在云中移动的时间和路程不同。时间久、路程长,大小云滴之间水汽转移多,碰撞合并的次数也多,使水滴的大小相差更加明显;雨滴掉出云底后,蒸发的条件不同。以上种种原因,就造成了同一个雨云中落下来的雨点也大小不同。

今年中秋月为何一圈

  细心的赏月人可能会发现,今年中秋之月比以往了一圈。为什么会这样呢?
  月亮绕地球运行轨道是椭圆形的,离地球最近的近地点大约距离地球36万多公里,离地球最远的远地点大约距离地球40万公里左右。当月球在近地点时,月亮看起来就大,反之就小。中秋之夜,月亮刚好运行到椭圆形轨道的远地点一带,距地球约有40多万公里,比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38.4万公里要多出2万多公里,比月亮处于近地点时要远4万多公里。所以今年的中秋之月,看起来比往年要小一圈。原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蓝松竹站长解释说。
  资料显示,从距离上推算,今年中秋期间,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是自1993年来历年中秋节最远的一次,所以也可以说今年人们看见的中秋之月,是自1993年以来最小的一次。

哪里的人能看到极光?
  极光,是高纬度地区高空中大气稀薄的地方出现的一种光现象。极光通常是弧状和带状,微弱时一般是白色,明亮时却变成五彩颜色,它多在南北两极出现,所以称为极光。在北极发生的极光叫北极光,在南极出现的极光叫南极光。所以在极地或离极地近的人们能够看到极光。
  根据物理学家的实验证明,极光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出来的带电微粒在80-1200公里的高空大气中,与稀薄气体分子猛烈冲击而产生的发光现象。极光的产生与太阳活动有密切关系,在太阳活动高潮期间,"太阳风"以极大的冲击力挟带着强大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大气层时,很容易和高空气体产生撞击,所以,极光现象就多一些。
极光是五彩缤纷的,这是因为空气气体的组成元素不同,在电微粒流的作用下,气体发出的光各异,于是也就产生了不同颜色的光。
  我国地处北半球,常年生活在纬度50度以上的人们在太阳活动的高峰期是能看见北极光的。
赤道国为什么不热?

  南美洲北部的赤道国-厄瓜多尔,首都是基多城。环绕地球中腰的赤道线横穿首都基多北部附近的一个小镇,那里就是世界闻名的"赤道纪念碑"
  很多人以为厄瓜多尔地处赤道附近,气候一定十分炎热。其实厄瓜多尔有许多地方并不热。厄瓜多尔有3/5的地区为高原山区,终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像巨龙由南向北贯穿全境,将这各国家分为西部山麓沿海平原、中部山区和东部山麓平原。因此西部的地势高,气温也较低。东部地区地势较低,但由于受秘鲁寒流影响,气候十分宜人。
  首都基多还是一座山城,海拔高度为2800米,为世界上海拔高度第二的首都。它被群山环绕许多绵延不断的峻岭,耸立在许多高峰,山顶上云雾缭绕,终年积雪。夏季的平均气温比我国的南京还低10多摄氏度。
  基多一天之中天气变化很大,早晨为春季,中午温度升高到22℃左右,即为夏季,晚上为秋季,子夜气温又降到78℃,为冬季。人们到基多去旅行,都得带上四季的衣服。

黎明前黑暗的奥秘
  我们经常用"黎明前的黑暗"来比喻成即将成功前所遇到的巨大困难或阻力。这当然是来自自然界中黎明之前有一段短暂的黑暗,此时间又黑又冷。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已经露出鱼肚白的天空一下子会变得黑暗呢?原因是来自于天空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和水对太阳光的反射作用。我们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天空是一层很厚的气体,人们称它为大气层。大气层能散射太阳光,使天空变得明亮起来。黎明前黑暗的原因之一,就是大气层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
  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濒临太平洋,自然洋面比陆地先接收到阳光,洋面犹如一面硕大无比的镜子,能反射太阳光。当太阳快要露出东方地平线之前,由于大气层的散射作用和大洋的反射作用,便露出了曙光。而后,太阳冉冉升起,太阳高度角不断地增大,洋面这个大镜子对太阳光的反射角却越来越小,曙光也随之减弱,于是便出现了"黎明前的黑暗。

"三伏天"有多长?
  78月份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潮湿闷热的日子。百姓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常出现在夏至后,小暑与大署之间,立秋后还有一段"秋老虎"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有30天,也有40天。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日期是怎样确定的?为什么有些年份伏天长?有些年份伏天短?其实,它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教研录入:wnn    责任编辑:wnn 
  • 上一篇教研: 校本教材   风水学

  • 下一篇教研: 印度洋地震海啸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教研
    没有相关教研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