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图片中心 | 留言板 | 新课程资源选编 |  |  |  |  | 教师博客 | 
您现在的位置: 邵武一中 >> 文章中心 >> 教研之窗 >> 教研课题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推荐]安溪实小结题汇报          【字体:
安溪实小结题汇报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59    更新时间:2006-1-11

积极探索整合之路  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

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课程整合”课题组

   

[摘要]: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我校承担的省电化教育馆教育技术研究“十五”立项课题,课题组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大胆实践,以校园网为载体,以研究课为契机,研究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探索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建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推进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

 

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是一所省级示范小学、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学校始终将课改实验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来抓,提出了“围绕课改,实行整合,集体参与,全面开花”的课题研究思路,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促进课题实验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下面就我校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课题实验,不断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历程与实践汇报于下:

 

一、积极投入,创设优越实验环境

    1、优化课题研究的硬件环境:

1)校园硬件设备先进:学校现有电脑400多台,网络控制中心一个,网络化电脑室8间,多功能网络教室2间,多媒体教室6间,电子网络备课室一间,校园网设计已经通过并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园网络体系,完成光纤宽带网安装,教育资源网站已经建成,初步完成了预期的“动态信息发布,静态资源共享”的目标。学校各处室、教师备课室均配备了一至二台电脑,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营造了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课题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的空间,也为互动化、网络化、社会化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实验班级环境优越:每年段分别开设2个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实验班,每班学生30人,每生一台并入网络环境的计算机随时可供使用,十分方便,学习实验条件优越。

2、提升课题研究的软件环境:

       1)精心挑选实验教师:学校现代化,设备是基础,教师是关键。因此,实验班教师绝大部分由省、市、县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担任,责任心强,富有教改意识与探究精神,能较熟练地开发课件、运用课件。

2)积极培训提高水平:学校采取了以本校为中心的“四结合”培训模式:即“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自主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法,从思想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等四个方面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水平。

3)多方交流深入学习:我校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省、市电教馆等主管部门举办的课题实验研讨为学习契机,积极参与各种交流与学习,促使全体教师在教学理念与实验方法上,能够始终走在全国课改的前沿。同时,把有关课程整合的网站、《中国电化教育》等信息资料作为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落实新理念、新思维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

二、合理安排,稳步开展实验工作

本课题实验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依据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力求在教学中实现“四化”,即教学技术现代化,教学整合合理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结构立体化。课题实验伊始,我们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四个实验阶段。

    1、探索准备阶段:2000年秋季至2001年春季,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实验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搜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学习、研讨有关理论文章并进行多媒体网络技术初级培训;初步确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点。

    2、初步实施阶段:2001年秋季至2003年春季,分科目开展实验,研讨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进行合理整合,促使教与学的过程达到最优化,建立相关参照教学模式。通过撰写可行性实验报告,并进行收集、整理、归类、总结,不断推进实验进程。

    3、深入开展阶段:2003年秋季至2005年春季,引导学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自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及加工信息、传输信息,达到初步自主学习;实验教师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形成结构稳定、操作性强、形式多样的新型教学模式。

    4、总结推广阶段:2005年秋季至2006年春季,实验教师对实验课题进行回顾,撰写专题研究论文,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结构等各方面的实践进行总结,形成实用性较强的新型教学模式,并推广使用。

三、大胆实践,全面开展“整合”活动

随着校园网的建设,教育资源库的逐步完善,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课题组教师,在优越的网络环境支持下,全面开展“课程整合”实践活动,凸显了学科教学的整合特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语文:让学习的道路“宽”起来。课程整合实验班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声像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自主互动等优势,借助鹏博士教学软件或自制课件、主题网站,把语文课堂教学的识字学词、阅读理解及写作表达都变得生机盎然,激发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主动去体验、去获取。特别是实验班班级网站与多个主题学习网站、BBS学习论坛的创建,同学们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纷纷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等优势,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为语文教学的深入开展开僻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数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概念、推理过程,同样可以“动”起来。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这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习、理解数学知识上的重点、难点问题,还使学生发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随着形象、直观的画面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

英语:让学习的活动趣味化。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枯燥无味的英语课堂,在动画环境下变得趣味无穷。学生们可以边观赏可爱的动物造型,边聆听模拟对话,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消化了课本的知识。而网络提供的多种英语简易学习软件,更是为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增添了快乐的源泉,为小学英语教学的开展找到了一种新鲜而有益的尝试。特别是BBS上的英语角,让学生的口语训练得到了加强。

美术:让想象的空间立体化。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影响并实践于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是现代教育技术与美术课整合的最好体现。宽带校园网络环境为美术课的教与学提供了多角度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料源;画图板、金山画王、图片处理photoshop6.0等应用软件,再次为美术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美术课的欣赏、讲解、练习、讲评,甚至群体创作、组合、展览,都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在网络环境中经过整合而得到尽善尽美。

音乐:让流淌的歌声可视化。有了校园网络环境,音乐课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一台琴、一张嘴、一台录音机,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枯燥的音乐理论、无休止地唱歌和听那些似懂非懂的音乐,网络上的一个个小游戏,童话故事中的7个小矮人变成了7个小音符,生动活泼的情境,使本属听觉的音乐同样变得可视化,使流淌的声音变成了流动的画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特别是网络环境可以让学生搜索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行欣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四、深入研究,创建“自探共究”教学模式

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实验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与探索,我校实验班教师成功地构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自探共究”教学模式。

其基本环节:

创设情境→问题导向→查询信息→自我建构→网上交流→完善建构。

1)创设情境:创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接近知识产生、使用的实际情境,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激发联想和想象,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导向:学习应有一定的目标,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更应有明确的目的性,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本模式学习目标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呈现:一是在情境中设置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二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后提出新问题、新设想。

3)查询信息:围绕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网络中学习,上网搜集信息,分析、辨别,加以归类、整理。

4)自我建构: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判,探寻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或然与必然等规律、关系。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分析、检验、确认)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如果不能“同化”,则引起“顺应”,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5)网上交流:学生完成新知建构后,运用BBS与协作组成员及老师交流、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互相提出评价与建议,取长补短;尤其是与老师交流,能及时获得必要的帮助。

6)完善建构:在交流之前,学生习得的只是一人思维之成果。通过网上交流,能集中智慧,共同完成任务,求得问题的最佳解决。学生交流之后,明确自己的不足,完善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自探共究”教学模式借助网络环境,既增加了教学容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加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了学生运用因特网去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独立精神与协作品质,使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实验表明,“自探共究”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新型教学模式。

五、及时总结,全面展示实验成果

通过几年的研究,安溪县实验小学“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课题实验取得了形式多样的、层次较高的丰硕成果。

1、课程整合教学实践显成果

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校每年均能积极进行课题教学实践的探索,并定期、定量进行课题实验汇报展示,循序渐进的开展课题实验工作。先后展示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等一系列课程整合实践课例,深受省、市、县各级专家与同行的好评。其中《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参加福建省“课程整合”录像课比赛荣获一等奖《画风》一课与一系列论文、网站以及教学设计说明等,荣获首届福建省“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活动综合三等奖。《图形整理》一课,参加福建省“课程整合”录像课评比荣获优秀奖(小学组最高奖)。

2、课程整合教学水平显提高

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实验老师能及时做好各种实验记录,并随时进行分析、总结,撰写成经验论文。课题研究成果《个性化自主学习》被《人民教育》于2002年第5期作重点推荐;《为“教改”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等30多篇专题论文分别发表于《福建教育》等CN刊物,或在全国、省、市等各级活动中获奖、参与现场交流。

3、课题实验资源库显充足

随着课题实验的开展与不断推进,课题实验组收集、整理了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并根据课题实验的需要,自己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丰富多彩的课题实验资源库。在课题实验资源库中,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各种专题学习网站、课件、教学过程录像案例以及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原始记录、学习效果原始数据资料、研究分析报告和各种学生成果等,均分门别类,有序排列,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为后面实验的不断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其中,主题网站《赵州桥》、《画风》荣获“福建省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三等奖;主题网站《黄山奇松》荣获泉州市“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一等奖;课件《梯形面积的计算》荣获泉州市“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一等奖。另有10几个主题网站或课件,在省、市甚至全国有关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类竞赛中获奖;安溪县实验小学被评为泉州市“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先进集体。

   六、成效显著,学生能力明显提高

在“课程整合”课题实验中,借助信息技术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优势,化静为动,视听结合,使学生的知、情、意融为一体,有效地激发学生去学习与创造。

 1.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显实践

我们从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抽样20名学生进行课堂注意行为观察,得出如下结论(如表1)
   
1.学生课堂实践能力前测(2002.12)与后测(2005.5) 

 

实验班

对照班

前测

后测

前测

后测

举手回答

43%

80%

41%

58%

上台演示

17%

50%

16.8%

23.8%

质疑问难

10%

47.5%

11.5%

23.5%

独特见解

12.5%

40.8%

16 %

20.5%

合作成功

20.4%

91%

23.8%

45.6%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对照班都有明显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2.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提高
    通过三年多来的实践经历,课题组在数学科“整合”实验中,对学生所学概念、计算、应用、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检测。
   
2.学生数学科整体情况测试

分类

班级

人数

平均得分率

显著性差异

基础知识理解与掌握

实验班

60

17.5%

差距不大

对照班

60

93.5%

计算能力

实验班

60

95.2%

差距不大

对照班

60

92.8%

知识运用能力

实验班

60

92.2%

差距明显

对照班

60

82.9%

实践创新能力

实验班

60

83%

差距明显

对照班

60

61%

2数据表明,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学生在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3. 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显成效
    “课程整合”课堂教学通过人机对话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既能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兴趣、志向等非智力因素因材施教,又能适时、适当、适度地留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各自优势的体现与不断发展。
   
3.2002-2005学年度各学期期末语文学科成绩对照表

 

实验班

对照班

 

平均分

优秀率

合格率

平均分

优秀率

合格率

20022003

第一学期

94.5

97.5%

98.3%

93.7

96.1%

97.5%

20022003

第二学期

94.2

96.8%

97%

92.1

94.4%

96.7%

20032004

第一学期

93.7

95.4%

98.3%

90.8

92.7%

95.5%

20032004

第二学期

93.4

93.8%

98.3%

88.9

89.6%

94.7%

20042005

第一学期

92.5

93.4%

97%

86.5

87.7%

94.5%

20042005

第二学期

92.3

93.1%

98.3%

86.2

85.9%

93.2%

3可以说明:通过“课程整合”教学,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各项成绩指标呈现出逐年拉大的趋势。特别是平均分与优秀率,明显比对照班占有绝对优势。

   七、示范辐射,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
   
安溪县实验小学“课程整合”课题实验的开展,有力地推进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请看“课程整合”课题实验开展前后,我们通过调查、对比留下的两组数据:
    “课程整合”课题实验开展前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对比表:

项目

时间

Windows

基本操作

Word

文字处理

Internet

查找资料

收发

Email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经常

偶尔

没有

实验前

15%

12.5%

8%

6%

2%

18%

80%

实验后

100%

97.5%

95%

87%

68%

32%

0%

“课程整合”课题实验开展前后教师课件开发与运用对比表:

项目

时间

Powerpoint

幻灯制作

Authorware

课件开发

Frontpage

网页制作

Flash

课件制作

多媒体课件主要来源

购买

下载

自制

实验前

10%

5%

1%

0%

20%

68%

12%

实验后

95%

75%

25%

10%

5%

37%

55%

我校在校园现代化建设与应用工作中成绩显著,得到了全国权威刊物《人民教育》的充分肯定,《人民教育》的编者按:“如何在小学、特别是小城镇的小学开好信息技术课,在信息技术课上究竟教什么?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实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他们的做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清新的窗。一所普通的县城小学,尚能为开好信息技术课做些探索,其他地区的学校是否能从中得到启示呢?”“课程整合”课题实验在学校现代化教育进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使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因此,我校分别于2002、2003年被评为“泉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

八、后续研究,“课程整合”的启示与不足

(一) “自探共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学习主题的选择与设计。主题的选择和设计非常重要。应该说,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网络教学。我们应该合理的进行归类、整理,选择那些在创设智力上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才有思考价值、探索的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欲望,完成任务驱动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加工。确定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与内容,教师应视情况指导学生获取资源的路径和分析利用资源的方法。因为丰富多采的网络文化并不都适宜于学生学习。因此,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加工是课程整合能否取得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内容。

(二)教师在课题实验中的体验

1、网络资源无法直接应用。网络上的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重复多、质量低,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

2、实验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有限性制约着教学资源设计的质量,不能精确地表现出设计的需求,这就使课程整合实验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总之,“课程整合”课题实验使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用网络环境实现教育的全过程已是指日可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会有更多的网上信息得到快速传递,学生的知识领域将得到更大限度的拓宽,从长远来看网络教育特别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拓展教育教学空间无疑前景广阔。虽然我们在“课程整合”课题实验中——特别是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开展“自探共究”协作学习作出了探索,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顺应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将继续作出更大的努力,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之路上迈出更加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执笔:廖洪端  黄一田)

 

 

联系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362400)

联系电话:0595-23088181   23222696(单位)

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学校网站:http://axsx.edu.qz.fj.cn/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央馆省馆“十五”结题会议 发言稿 2005-12

  • 下一篇文章: 课题研究汇报发言稿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 课题研究汇报发言稿 [1504]

  • 央馆省馆“十五”结题会议 发… [809]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